崔自默 官方网站

http://cuizimo.zxart.cn/

崔自默

崔自默

粉丝:5159

作品总数:37 加为好友

个人简介

崔自默,另署崔祝语,室名柷敔堂、信芳楼、默艺空间、默画堂等。1967年生于河北省深泽县。理工科学士、硕士,艺术史学博士,师从范曾教授。 主要从事学术学、美学以及文化产业和交叉学科的研究,主张“艺术研究...详细>>

艺术家官网二维码

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

留言板

更多>>

艺术圈

作品润格

书 法:议价

国 画:议价元/平尺

匾额题字:议价

拍卖新高:未提供

联系方式

艺术家官网负责人:小张

邮箱:artist@zxart.cn

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,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。

画家圈对话崔自默:不玩微博微信的画家不是好画家(组图)

 

发布时间:2015-04-20

 


中国网江苏频道讯如果说给崔自默下一个社会属性着实很难:他特立独行,行走在大众与精英之间。他是画家,理工农医文,工农商学兵,人生经历如同传奇。他是国学大家,当代“新国学”运动的主要实践者;理工科硕士和艺术史博士则充分证明了其从“技术”转向“艺术”的完美进阶。艺术创作包括书法、篆刻、国画、油画、瓷器、雕塑、装置、漫画、摄影以及寓言、诗歌、散文、随笔等。艺术作品名列“中国当代国画艺术家个人价格指数排行榜”第一名,开启中国画价格的“平方寸时代”。


记者初见崔自默,他低调地出现在你面前,谦虚地打招呼,而他身上所带的气场却真实地迎面而来。尽管网络上对他的评论有所争议,但画家圈还是希望能够通过一次采访,走进这位艺术家,还原一个在现今艺术领域里的“科学行者”。

 


画家圈(以下简称“画”):我们应该怎么理解您的“艺术之精神,科学之思想”?


崔:为什么要提“艺术之精神,科学之思想”呢?很多年前,我读陈寅恪先生的历史文化观点,他提出“独立之精神,自由之思想”,作为几代学人的文化理念,其实独立自由是历史政治社会的概念,而谈起来也不那么简单,所以我把它改成“艺术之精神,科学之思想”。我们的精神放松一点,浪漫一点,因为生活很痛苦,艺术一点活得才浪漫、理想、幸福。至于“科学之思想”,大部分人是感性的,尤其艺术家,一个人一个想法,缺少共通的东西。百花齐放个人个性发挥是好事,自由,但容易引起纷争,浪费更多社会资源。谈话要理性,有逻辑,否则都是艺术家这个地球也很糟糕。


画:“技术解放艺术,工具决定结果。打开心门,包罗万有。”这其中有两个关键词:“技术”和“工具”,您能解释一下它们的含义吗?


崔:我本科是学工科的,研究生学理科,博士生学文科,所以我对理工科技术的东西比较感兴趣,尤其是对科学与艺术的关系,其实文化产业就是一个交叉学科的东西。我们看人类的文明史和人类的发展史,每一次进步大部分是由科技的进步引起的。所以我紧跟科学工具,提出“工具决定结果,让技术解放艺术”。大艺术家在不同阶段的转折性的艺术家都是有新思维的,这种新思维往往是由科技成果的触发。文化史文明史是跟科技联系在一起的,艺术也是跟技术联系在一起的。这种技术一是你手头的技巧技术,当熟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由量变发生质变。还有一个就是由科技的手段,新工具的产生包括绘画材料,包括观察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工具,催生出不同的哲学不同的文化,刺激艺术家隐形的思考,产生新的艺术品,所以说技术是解放艺术的。尤其是今天,新媒体自媒体时代,信息大爆炸了,信息泛滥,如何从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,很关键。“笔墨当随时代”,艺术就是生活,所以我提出不玩微博不玩微信的画家,不关注新时代的画家,成不了好画家。大师关注能力更应该超大。我的意思是现代的新技术新软件,刺激我一些新绘画形式。发明和改革就是reformation,重新组装,而不是所谓的revolution,革命、反转。

 


画:您觉得艺术能起到改变世界的效果吗?


崔:“艺术之精神”,现代人可选择的生活方式很多,你可以不看手机,手机伤眼睛也耗费心血,伤脾胃伤肝,你也可以选择逃离这个社会。我提出过“慢步主义”(Sysism)——这个词是我造的。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,逃离容易,放下也是简单的,进步却难能可贵。艺术对个人而言已经是逃离的方式。对人类而言,能不能借助艺术形式,浪漫方式,让大家都脚步慢下来,知足常乐?通过逆向性思维,如果让地球的每个人都成为艺术家去考虑,从现代的有序的文明,回归成原始的文明状态?这非常有意思。总而言之,往前走是对的,往后走也是对的,因为时间是无始无终的,它没有方向性。没有人说时间是这个方向的,还是那个方向的,没有一定规定性。


画:其实很多读者包括您的粉丝对您的多重身份还是很关注的,您从一个理工科的硕士跨界到艺术圈内而且还拥有这么大的成就。但很多人都说理科男没有艺术思维,请问您怎么看?


崔:一般艺术家容易,大师难。人类劳动分工而言,学术分科,但知识本身总是一体的。随着历史前进,分工的种类比较复杂、具体。对于一个有能力的人,一个有兴趣而且欲望大的人而言,对于一个勤奋至极的人而言,他可以走遍很多道路,并且能够记住而且用上。“道文期一贯,精博欲兼之”,真正的专家和大师,一定有庞大的储备、基础,“精”和“博”是要兼备在一起的。如果仅有一丁点知识就说自己是专家那很可笑。为什么很多艺术家不能创新,就是因为他所储备的背景知识太贫乏。还有很多艺术家,刨除了官员身份就索然无味。工具决定结果,方法论、科学方法,是大问题。


后记:采访崔自默时最大的“难度”就是全程都要集中精神,对于每一个问题他都会引申出更多内涵。尤其是在“科学”与“艺术”之间漂移,他的思维已然是把这两者结合,左右逢源,运用自如。采访中他时而如清泉一样缓缓讲述内心对艺术对国学的感悟,时而如一把玄铁铸造的宝剑一样,劈开现实的华丽包装,揭露国人和当今艺术劣根性的一面。曾有人说他身上带有“江湖气”,而如果让记者去做个比喻的话,会把他比喻成金庸笔下的令狐冲,对虚伪之徒却在内心怀有恩慈之心。